2022年9月30日,由中国通信工业协会大数据应用专业委员会、数字菁英网联合主办的智慧社区生态建设研讨会在线上顺利召开。研讨会围绕民政部、中央政法委、中央网信办、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等9部门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意见》,开展了深入地交流。中睿信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研究院规划总监张国强受邀做《智慧社区建设运营指南》报告解读,报告围绕智慧社区的概念、内涵、建设内容、运营模式、实施路径以及涉及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深入研讨。
报告指出,通过国家政策引导和各地持续创新,我国智慧社区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暴露出建设运营效益不持续、共性需求不明确、社区服务不联动等等三大问题,成为影响智慧社区成效发挥的主要原因。
智慧社区建设的需围绕社区基本业务展开,即“政务”“商务”“服务”“家务”,统称为“四务”。智慧社区是利用5G、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社区四务进行整合升级和流程再造,形成社区数字化、智慧化业务场景,全面提高社区生活的便捷性,为居民、政府、企业等多方提供便利,形成互利共嬴的良好生态。
在政务上。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区政务积极引入信息化手段,促进社区治理业务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同时提高政务服务效率,实现政务服务就近办、一次办、网上办。智慧社区政务常见的应用场景包括政务服务、智慧党建、智慧安防、智慧消防、智慧梯控、网格信息管理、智慧社区矫正等。
在商务上。智慧社区商务以传统社区商务为基础,紧密围绕社区居民生活,探索平台化集成创新模式,推动便民生活圈各业态联动发展,构建线上与线下深度融合、虚拟与实体互相补充的商业综合服务体系。集成线上线下商业资源,为居民提供更加优化的一站式服务,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智慧社区商务常见的应用场景包括数字便民生活圈、智能快递柜、垃圾分类回收、共享场地、社区创客空间等。
在服务上。智慧社区服务是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对传统社区服务进行理念和形式上的不断创新,逐渐形成的数字化和线上化服务和应用模式。一方面降低了社区的运行和维护成本,提高了管理效能;另一方面更好地满足了居民的生活需求,逐渐实现了服务事项不出社区、就近享用。智慧社区服务常见的应用场景包括智慧物业、智慧医疗健康、智慧停车、智慧充电桩等。
在家务上。智慧社区家务是在传统社区家务的基础上,利用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以往的家务处理流程进行再造与优化,提高传统家务服务效率,促进邻里关系和谐,提升社区居民生活幸福感。智慧社区家务常见的应用场景包括邻里交往、智能家居、智慧节能、家政服务、居家养老等。
报告提出新时期智慧社区的技术路线。智慧社区建设不是孤立的点,而是对智慧城市建设理念的继承、发展和实施,因此智慧社区建设的技术路线在满足社区建设特点和需求的同时,应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路线相协调。智慧社区建设以网络、智能设施、存储设备等硬件为基础,以数据为驱动,以数字化平台为支撑,综合利用5G、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筑智慧社区技术底座,支撑社区智慧应用。
报告分享了智慧社区建设运营模式研究成果。长效运营是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推动智慧社区发展从以建为主转向长效运营,有效市场和服务型政府有机结合,构建多元参与的建设运营生态,成为智慧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报告分析了智慧社区建设运营所涉及的三类利益主体及其特点,并结合调研实践,总结出了当前智慧社区建设常见的四种投资运作模式和六种盈利回报机制,为智慧社区建设运营提供了参考。
智慧社区作为社区管理的创新模式,既是顺应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要求,亦对传统社区法律关系及权益平衡提出更高要求。面对现代社区治理中存在于社会服务、物业管理、人身安全、邻里关系等方面的各类问题,报告梳理研究智慧社区涉及的法律合规要点,就个人隐私、信息保护、网络安全、居民自治、行政监管、民事侵权等重点问题予以展开,为智慧社区建设运营提供法律合规支撑,进而实现社区治理的“良治、善治、法治”,建成“和睦共治、绿色集约、智慧共享”的智慧社区。
最后,报告围绕统筹协调、规划设计、开放共建、模式创新、评价优化、安全可控等6个方面提出了13条建设指引,为智慧社区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探索。